产业竞争情报  > 能源化工  > 中国石化石油工程  > 石油工程  > 业界视点

霍健:中国海油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

 
中国海油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

 

 

近日,以“驾驭不确定性 共促绿色复苏”为主题的2023(第十四届)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全体大会在宁波召开,大会汇聚了省市政府、国际知名咨询机构,邀请全球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及专家学者,共同探讨石化行业实现绿色复苏的策略和路径。

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、副总经理霍健在全体大会上做了“中国海油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”主旨发言。具体观点分享如下:

 
 
01. 中国海油低碳发展探索实践
(一)关注源头,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
1、持续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,扩大国内天然气供应
天然气“双气源”优势,开发生产优势: 积极建设渤黄海、南海和陆上非常规三个万亿方大气区,持续扩大国内天然气产量占比。 进口优势: 中国海油LNG进口规模国内第一,全球第二。 目前已在浙江、广东、江苏等地建成6座LNG接收站、年处理能力超3200万吨。
2021年,位于海南陵水海域的“深海一号”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,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实现了向1500米超深水进军的历史性跨越。
2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,推进绿色发展跨越。
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: 积极发展海上风电产业、择优推进陆上风光一体化发展、探索和逐步培育氢能产业、大力发展智能化终端能源服务产业
3、严控“两高”项目投资,适时退出部分高碳产业

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从规划、设计源头做好新上项目碳排放管控。建立碳评价体系,原则上新上项目碳排放强度要低于公司当前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。平稳有序退出小型炼化和落后化工等“两高”业务,先后完成煤制气等高碳业务的管理权移交。

(二)关注过程,着力构建节能降碳综合解决方案
1、大力使用清洁电力和燃料,稳步推进全产业链清洁能源替代。
建设渤海油田岸电工程,项目分三期实施,总投资约90亿元,规模达980兆瓦,覆盖渤海7个油田区域150余座生产设施。
2022年,渤中-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投入试运行,引入1.86亿度陆上绿色电力,实现了我国海上油气田使用绿色电力“零的突破”。
中海油服建成全球最大规模LNG动力守护船队,12艘LNG动力守护船每年可实现节能量4686.2吨标煤(合3216.1吨柴油),减排二氧化碳9372.3吨。
2、发挥行业优势,有序发展以海洋碳封存为主的人工碳汇产业。
高效实施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CCS示范项目——恩平15-1油气田伴生二氧化碳封存项目,推动实现海上负碳技术规模应用。 高峰年注入量28万吨,预计2023至2032年累计回注146万吨。
与广东省发改委、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合作,在大亚湾区共同研究建设我国海上首个规模化CCS/CCUS产业集群,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封存能力达300万-1000万吨。
3、构建完备的管理体系,把“双碳”元素嵌入企业管理全领域。

中海油通过建立上下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、建立五大“双碳”工作管控体系、将节能降碳管理纳入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预算、完善“四位一体”常态化工作推进落实机制,2020年以来,在上下游大力推进10项节能技术,实现节能量约89万吨标煤,减少碳排放量约250万吨。2023年实现5万方以上火炬气全部回收,2025年完成1万方以上火炬回收。2023年完成重点领域能效达标改造,达标杆水平炼油产能超过50% (全国2025年达到30%)。截至2023年8月,共有8家单位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,15家单位获评行业绿色工厂。

(三)关注创新,以科技进步支撑高质量低碳转型
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、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集团公司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,以重点技术攻关任务为抓手,研究制定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“双碳”行动方案》。
通过实施方案,在海上风电开发、碳捕捉利用与海上封存、富碳天然气高效利用等领域突破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矿化固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前沿储备技术,建设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和提高采收率、深远海海上风电、零碳LNG接收站等一批有显著影响力的示范工程,基本形成公司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技术体系,成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、探索碳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的先行军,为实现公司“双碳”目标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撑。
1、CO₂干重整“碳利用”技术消纳海上天然气温室气体
积极探索 CO₂ 化学利用:中海化学是海南富碳天然气的稳定优质利用大户,通过开发CO₂干重整 “碳利用”技术,有效将CO₂与甲烷两大温室气体耦合消纳,转化成的合成气可作为C1化工中醋酸、甲醇、液氨等产品原料,点亮中国海油C1化工产业链。
应用成效: 2000年至今累计消纳22%富碳气565亿方,其中约1123万吨CO₂被固化为产品, CO₂利用率约45%,有力支撑了上游气田勘探开发、减少脱碳成本,对有效寻找CO₂利用场景起到示范作用。 现已将原有的22% CO₂含量的天然气利用能力提升至35%, CO₂利用率提升了59%,科技助力80万吨醋酸和22万吨液氨产业项目
2、“海油观澜号”多项技术获突破
积极开展深远海风电示范,5月20日,我国首个“双百”(水深超过100米,离岸超过100公里)海上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—“海油观澜号”成功并网发电。
先后攻克了风机整体载荷与浮式基础动力响应、风机与浮式基础一体化设计、大型高耸浮体远距离拖航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。
浮式平台可抵御超强台风,在84米/秒的风速下仍能确保风机安全,使我国海上风电的自主开发能力从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以上。
3、LNG冷能发电取得突破
气电集团作为设计方参与建造的国内首套、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LNG冷能发电装置于2023年4月底在上海LNG并网调试成功,实现了国内冷能发电零的突破,可满足接收站年用电总量1/4左右。

气电集团正在推进国内首个自主技术的浙江LNG冷能发电项目建设,将于年底完成样机研制,打破我国在 LNG 冷能发电领域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。

(四)关注文化,以低碳氛围涵养绿色产业生态
1、推进全工作场景低碳化,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工作方式。
打造低碳场所: 建立全工作场景低碳化管理规范(包括海上平台、车间、场地和办公场所等)。
引导低碳行为: 引导员工形成绿色低碳工作方式,打造中国海油绿色低碳文化标签。
2、大力宣传绿色文化,强化全员“双碳”意识。
2022年建设完成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陈列馆绿色建筑项目,年节约能耗65吨标煤,减排二氧化碳532吨。
2023年3月6日,中国海油总部办公大楼顺利申领“碳中和”证书,成为中央企业总部办公楼首家“零碳大厦”。
组织开展“全国节能宣传周”和“低碳日”宣传工作。
创新性开展“双碳”优秀实践成果评选。
在集团范围内开展节能降碳“金点子”征集活动,在青年团员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低碳宣传活动。
 
02. 对油气行业转型的几点思考
(一)高质量化石能源的稳定供应是全社会能源转型的基础
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、实施气候治理的关键。 “双碳”目标下,中国能源供给及消费将呈现清洁低碳化发展趋势。
能源的安全和高质量转型需要遵循“先立后破”的原则,合理平衡发展与减排的关系。
从各机构能源展望研究来看,化石能源在较长时间仍是能源供应的主体,且油气需求长期保持较高水平。

油气等化石能源的稳定供应可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,是能源高质量转型的基础。

(二)油气行业需要自身技术迭代以应对新能源挑战
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显示,2010年,全球陆上风电和光伏的加权平均平准化发电成本(LCOE)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成本分别高95%和710%; 2022年,新建陆上风电和光伏项目的LCOE已经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成本分别低52%和29%。
在碳中和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,油气行业必须要下大力气通过技术迭代降本增效,主要途径就是数字化转型。 据IEA预测,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,能够让油气生产成本降低10%-20%,让全球油气技术可采储量提高5%。

以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迭代,为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赋予创新动能,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的报告指出,分布式账本技术、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和量子计算这4种技术有潜力改变油气行业未来,其中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。

(三)组织的转型之路漫长而艰难
1、碳中和愿景重塑企业竞争格局,能源企业的边界将更加模糊。
清洁低碳能源成为更多企业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,能源产业链不同环节将出现更多参与主体,能源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竞争格局将加速调整。
2、大变局环境迫使企业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。
组织机构将更加扁平化、网络化、平台化、柔性化。 企业亟需重塑业务流程、打破内外边界,精简管理层级、降低决策重心,倡导赋能管理。
3、油气企业探索重塑新型管理架构,实现油气与低碳业务的一体化运作和协同管理。
随着新能源、电力等低碳业务逐步开展,传统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专业化条块分割、独立管理的组织架构正在被重塑,企业需要探索更加务实、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管理模式,实现油气产业链内部及油气与低碳业务的一体化运作和协同管理,推动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提升。
 

出处:石油圈 (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U1MTkwNDAwOA==&mid=2247552408&i...)

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

友情链接